逆行者,钟南山!
武汉疫情持续蔓延。
一个“过气”老人,也随之重回公众视野。
2003年,非典肆虐。67岁的他说:把最重的病人送到我这来。
2020年,武汉有事。84岁的他一边告诉公众“尽量不要去武汉”,一边自己登上去武汉的高铁,挂帅出征。
钟南山,一个仿佛永远不会怂的逆行者。
前段时间,一张照片刷屏。
这是钟南山在工作一天后,紧急登上去武汉的高铁。没有座位,他挤在餐厅一角,疲惫地睡着了。
随后,他频繁出现在媒体,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该怎么办。
而他说的每句话,人们都信。
在民众眼里,他就代表正直,代表科学,代表权威。
一个中国工程院院士,一个医学专家,神奇地拥有了100%的可信度。
简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老百姓为什么信他?
听了下面几个故事,你就懂了。
01
他的逆行,改写了非典的结局。
2003年,中国出了两个英雄。
一个顶天,一个立地。
顶天的是航天英雄杨利伟。他乘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成了中国第一个“上天”的人。
立地的,就是医学专家钟南山。他在抗击非典中战功赫赫,拯救了不知多少生命。
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说:如果没有钟南山,抗击非典的结果可能要改写。
这句话背后,是个惊险的故事。
2002年11月,广东佛山出现第一个非典病例。
随后,这个可怕的疾病迅速在全国传播开来,成千上万人感染,却无药可医。
你能想象那种局面吗?
一种极易传染的病,得了就可能没命,但医院毫无办法,用了各种药,都完全无效。病人一波波涌进医院,医生护士一批批被传染,但他们都只能无望地躺在医院里,一天天恶化。
医学专家都在拼命想办法,但前期,很多专家误入歧途。
北京方面,有权威人士宣称“病原基本可确定为衣原体”,并建议使用抗生素治疗。
媒体随后大量报道。
这是一个错误的方向。如果照此方案执行,不知非典还要多带走多少生命。
但在当时一团懵的局面下,大部分人倾向于采纳这个建议。
只有钟南山坚决反对。因为他试过很多次,抗生素对非典患者根本无效。于是他顶住压力,多次疾呼:病原不是衣原体,不能使用抗生素。
公开挑战权威和同行,这是很“没情商”的行为。
钟南山后来跟朋友解释:“这不是一般的学术争论,事关病人的生死,耽误时间,用错了药,就可能多死几百人”。
这位67岁的老人,通过翔实的研究,最先摸出了非典的基本真相——“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
他的坚持,使广东在非典防治中没有走更多的弯路,广东省SARS病死率全球最低(3.8%)。
而钟南山团队当时提出的行之有效的救治方法,也成为我国SARS诊治指南的基础,大大提高了非典的治愈率,明显缩短了病人的治疗时间。
如果不是钟南山的“叛逆”,也许非典的结局真要改写。
02
“灾难面前,不能扯淡。”
当然,钟南山的“叛逆”,远不止那一次。
2003年4月,卫生部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有官员在会上宣称“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
尽管钟南山会前已经被告知“不要讲太多”,但他还是忍不住开口反对:“什么叫现在已经控制?根本就没有控制!目前病原都还没搞清楚,你怎么控制它?”
钟南山不傻,他知道这样说话意味着什么。
他事后透露,发布会前,他在父亲的坟前站了很久,最后下定决心说真话。
因为他坚信“真话和真药一样重要”:
“当时全国疫情都在蔓延,我们所的医生都倒了20个了,实在不能扯淡。”
“非典是疫情,社会上的谣言和恐慌则是另一场疫情。现在回头看,后者的破坏力更大。”
他好像有些叛逆,但这正是一个科学家应有的良知和勇气。
那场发布会9天后,卫生部部长张文康和北京市市长孟学农,因为处置非典疫情不力,双双被免职。
灾难之下,最见人性。
有人趁着混乱,大赚横财。
有人为了保官,欺上瞒下。
有人惊慌失措。
有人避之不及。
但是,也有钟南山这样的人,于危难中挺身而出,奋勇向前,左手对抗灾难,右手托出真相。
这样的人,就是国家栋梁,就是民族脊梁!
03
他心中,有信念。
钟南山,1936年生于一个医学世家,父亲是享誉全球的儿科专家,母亲是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
因为他出生的医院地处南京钟山以南,所以父亲为他取名“南山”。
他儿时经常去医院,眼见父亲全心全力治病救人,从不懈怠。他的家里,也经常有家长带着孩子来看病。孩子康复后,家长高兴,他父亲也很开心。
钟南山说:
“那时候我就觉得,医生能给别人解决问题,会得到社会的尊重,有很强的满足感,这是我热爱这个行业的一个原因。”
所以,他对“治病救人”这件事,是有强烈信念感的。他做医生,也许有谋生的考虑,但更是骨子里的追求,这是他至高的梦,他不愿亵渎。
他说,中学老师曾经告诉他一句话:
人不该单纯生活在现实中,还应生活在理想中。
人如果没有理想,会将身边的事看得很大,耿耿于怀;
但如果有理想,身边即使有不愉快,与自己的抱负相比,也会变得很小。
这句话,钟南山记了一辈子,也践行了一辈子。
所以,他会在非典最凶时,大义凛然地说“把最重的病人送到我这来”。
因为他觉得,那是他的使命。
非典时期,67岁的钟南山曾经连续工作整整38个小时。最后查完病房走出来时,他感到天旋地转,因过度劳累而病倒。他发烧,乏力,甚至出现了肺炎。但他自己观察体会,觉得不是非典,就把自己隔离在家,在门框上钉一枚钉子挂水。几天后,症状消失,他立刻回到医院,继续投入战斗。
没有人要求他,是他自己发自内心地愿意有此担当。
一颗救世之心,一腔赤子热诚。
一身高超医术,一片赤胆忠心。
有这样的人替我们负重前行,是全体国人的幸运。
04
路见不平就开怼。
非典之后,钟南山的名字渐渐在公众视野里淡去。但他其实一直没闲着,他在坚持业务研究之余,不时发声。几乎每一次,都大快人心。
他质疑新药上市不规范,在政协医卫界会议上发问:
“我临床45年,有的药我都叫不出名字,这么多新药是怎么出来的?同一种药能有十几到几十个名字,往往是一个药品改个名,摇身一变,就成了新药,‘身价’立刻飙升。这些批号是怎么拿到的?这些问题到底谁来把关?”
他看不惯有些人空谈,在广东两会上开怼:
“现在大家的发言,8分钟是肯定和表扬,2分钟是自我表扬,最后一分钟提点问题,而且还鼓掌,我一直想,鼓什么掌呢?”
他坚持对公共事件的发声,在论坛上批评广州的空气污染:
“无论是有病还是没病,50岁以上广州人的肺都是黑色的!”
八九年前,人们还不知道PM2.5为何物,他就多次呼吁检测公布PM2.5数值,并提出“灰霾与肺癌有极大的关系。”
当时方舟子跟他论战,说他蹭雾霾的热点,夸大雾霾的危害。
钟南山有理有据地回应了他。
两年后,世界卫生组织把雾霾列为一级致癌物,完全印证了钟南山的观点。
因为屡次发表质疑观点,钟南山一度获封“炮王”。
他自己说:
“我老有一种感觉,好像专门喜欢跟谁较劲,老觉得不管走到哪儿,自己都不太受欢迎。”
但他想来想去,还是决心做一个耿直科学家,不要乖乖听话,但求无愧于心。因为“科学只能实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
05
自己打脸。
极偶尔的时候,钟南山也会错。
2009年5月,他有次对媒体自我检讨:
“昨天我说甲型流感与普通流感的病死率相似,应该是说错了。确切的数据应该是普通流感的病死率是百分之零点多,而甲型流感是百分之一点多,其病死率要高于普通流感。”
那时,他已经是极受推崇的大神,但他依然保持冷静,严谨遵守科学精神,发现错了,就主动站出来,自己打脸。
比起那些明知错了还讳莫如深、咬牙嘴硬的专家,的确是高出很多。
钟南山说:
我接触过许多真正有学问的人,他们敢于肯定自己,也敢于否定自己。
对的东西,他敢坚持。但经过实践发现是错的,他也敢否定。否定自己有时比肯定自己还要难。我要按照事实来说话。一旦事实证明我错了,我就要纠正过来。
“错了,就要承认并改正。”
这是小学生都知道的品质。但我们成年人,因为虚荣,因为利益,因为各种各样的复杂心理,往往很难做到。
只是,出了错,又不认,那谈何改变,谈何进步?
毫无疑问,一个愿意认错的科学家,才会是一个好的科学家。一个坦诚接受打脸的人,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06
所以,人们信他。
仔细看钟南山的采访,你会发现他有个口头禅:“我实事求是地讲”。
每次他预估自己的话不太中听,就会沉吟一下,说“我实事求是地讲……”后面一定是一堆大实话。
他严格秉承一个科学家的高贵品质:客观,诚实,有一说一。
包括这次在武汉。
在他开口之前,我们对疫情所知甚少。
很多重要信息,都是钟南山第一个告诉我们的:
明确此病人传人。
医护人员有感染。
没事尽量不要去武汉……
这个84岁的老人,不但医术高超,更敢讲真话。
《人民日报》微博这样评价他:
84岁的钟南山,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
一路奔波不知疲倦,满腔责任为国为民,的的确确令人肃然起敬!
的确。
所谓医者,妙手仁心。
这世上缺回天的妙手,更缺无畏的仁心。
钟南山二者兼具,所以,举国敬仰。
同事说,她妈本来有点为疫情恐慌,但昨天在电视里看到钟南山,就跟她爸说:看到钟南山,我心里就踏实了。
她爸说:我也是。
老百姓不会太多溢美之词,这句“看到你,我心里就踏实”,就是最大的赞美和信任。
而钟先生,也配得上这赞美,这信任。
为这位敢讲真话的国宝级专家,也为这次奋战一线的医护人员点赞!
愿钟南山院士寿比南山。
愿南山之外,还有南山。
转载自新浪网 作者:李月亮
推荐单位:遗传发育所分子农业中心第三党支部
2020年4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