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所首页

协同创新,研以致用

  

   

  作为学术界的新人,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自己的“学术偶像”。这些前辈和老师们是我们理想的灯塔,也是我们现实的学习目标。李家洋老师之于我,就是这样的存在。和李老师的“初相见”是我在中国农科院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当时李老师是农科院院长。初入科研之门的我,是从同学和老师的口中听说李老师的科研成就,但由于当时的自己科研理论和实践能力有限,对李老师研究成果的具体理论和应用意义,并没有很深刻的理解。 

  直至读博阶段,我有幸来到了储老师实验室,成为了遗传所的一份子。更开心的是,我发现李老师实验室就在我们实验室隔壁。由此,我开始慢慢地了解李老师,了解李老师的学术经历和科研成果。其中,令我最印象深刻,是李老师经常晚上十点多才离开办公室。就是这样的点滴细节,可以看出李老师对科研的真挚热爱。这种热爱和坚持也深深鼓舞着我,鼓舞着我们每一个科研人。 

  20世纪中期,由科研工作者发起的绿色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粮食产量的增加。李老师团队通过多年地探索,找到了控制水稻理想株型的主效基因IPA1,并将其优异等位基因导入水稻主栽品种中,获得了株型理想,且产量显著增加的水稻新品种;开发出51组与稻米品质相关的分子标记,为水稻品质的改良工作提供了方便且有力的工具。“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质设计”真正地实现了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协同提高,培育出了农民愿意种的水稻新品种。李振声老师评价: “这是新绿色革命的开端,将推动农业育种走向分子设计时代。”同时,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未来科学大奖等一系列的奖项,也是对李老师和他“用的上,有影响”的成果的充分肯定。 

  李老师团队一路走来,从艰难起步走到今天的硕果累累,靠的是团队中每一个科研人长期的坚持,良好的协作,无悔的付出和不忘初心的热爱。我们每个年轻的科研工作者,都需要传承这种精神。在自己的科研岗位上,不畏艰难,勇于攻克难题,将自己的研究做到极致,做真正有用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实践中。 

  “今后,我希望自己依然还是一块坚守在岗位上默默奉献的铺路石。”李老师如是说。而我,也会向李老师学习,像他一样做一块“坚守在岗位上默默奉献的铺路石”。我相信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将会加入这个“铺路石”的队伍,我们一起铺就中国农业的“康庄大道”,铺就中国人民“吃得饱且吃得好”的幸福生活。 

  供稿:基因组第一党支部 

  学生党员:刘修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