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需要始终如一
近期支部开展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经典诵读活动,通过组织职工和学生党员自学自修,感受各位优秀大家的风采。近几日的学习使我进一步了解了袁隆平、李振声、李家洋三位院士的心系祖国、惟精惟一、躬身科研的伟大精神。作为一名年轻的作物方面的科研人员,对此有几点心得体会;
心系祖国,专一而简。取得科学研究成果不单只是名利收获,更应该是科研开展的初衷实现。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热爱祖国的人,才拥有完整人格。袁老专注杂交水稻的研究,尽管荣誉满身但仍不忘初心,不被名利与世俗干扰,在田间一线找寻突破,解决老百姓吃的饱的问题,希望实现“禾下乘凉梦”。李先生与长穗偃麦草的结识,坚信“中国人能养活自己”的信心,开展小麦远缘杂交的历程,使我国第二大主粮大幅增产。李家洋院士历时十几年,白手起家,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开展水稻株型调控和的研究,在人们吃饱的基础上实现吃的好,吃的营养,引领新一代的绿色革命。三位院士躬其一生专注解决老百姓“吃饱吃好”的问题。
科研路上坚持不懈。科学研究是一个枯燥和繁琐的工作,难免会遇到各种未知的困难,如何面对和突破这些瓶颈是关系到科研如何进行的关键。科研需要坚持,特别是作物学研究领域。由于生长周期长,受环境影响大等因素,工作周期长,需要多年重复工作。几位前辈在小麦水稻等领域的研究,皆是开创先河之举,很多种质资源与材料都要独立构建,在十几年始终如一的研究中,坚持不懈方能实现伟大成就。
创新科研,与时俱进。时代在变化,新时达我们需要面对更多的机遇与挑战。新时代的科研面对新问题需要新思路引领,新方法新技术的支持。李先生用远缘杂交获得的“小偃蓝粒”为材料建立了一套新的染色体工程育种系统,解决了过去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中繁殖单体繁琐的检测;同时为顺应国情,开展“磷高效”和“氮高效”筛选,“黄淮海战役”等工作增产增效。面对日趋激烈,关乎国运的世界新科技,要顺应时代潮流,布局长远,为中国粮食安全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