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调过研究组揭示两个源于黑麦的抗小麦白粉病基因的功能

发布时间:2023.08.28     

  小麦白粉病是由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小麦专化型(Blumeria graminis f. sp. tritici)引起的流行性真菌病害,严重威胁小麦的安全生产。小麦近缘种属是小麦抗白粉病育种的宝贵基因资源。然而,外源抗病基因多以大片段染色体的形式整合到小麦基因组中,常伴有不利连锁累赘,是其在育种利用中的一大制约因素。如何发掘和高效利用小麦近缘种属中的抗病基因,是一大挑战。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安调过研究组与合作者对来源于小麦近缘属黑麦(Secale cereale L., 2n = 2x = 14)的两个抗白粉病新基因PmTR1PmTR3进行了克隆和功能解析,为小麦抗白粉病育种提供了新的基因和种质资源,对抗病基因的分子基础解析和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通过小黑麦和小麦品种的杂交、回交和多年的田间抗性评价,创制了两个不同黑麦亲本来源的小麦-黑麦新种质TR1TR3,并将其所携带的抗白粉病新基因PmTR1PmTR3均定位于黑麦6RS染色体。PmTR1PmTR3表现不同的抗性模式:PmTR1表现少有的生育期相关抗性,抗性随生育进程而增强,而PmTR3表现广谱全生育期抗性。研究人员利用物理定位结合转录组分析、BSMV-VIGSEMS突变体分析锁定了PmTR1的关键候选基因,并通过转化高感白粉病小麦品种Fielder,验证了其抗白粉病功能。由于PmTR3PmTR1的物理定位区间存在一定的重叠,进一步根据PmTR1的序列信息克隆了其在TR3中的等位基因,并证实PmTR3确实是PmTR1的功能等位基因。研究过程中还开发了PmTR1PmTR3的育种可用标记,创制了大量小片段易位系,可有效服务于PmTR1PmTR3的染色体工程育种。  

  为探究PmTR1PmTR3抗性差异的分子机制,对PmTR1PmTR3的表达模式和蛋白结构域功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两个基因的抗性受其基因表达水平的调控,表现出不同的表达模式:PmTR1在一、二叶期低表达,三叶期时显著高于一、二叶期,而PmTR3的基因表达量在一、二、三叶期均稳定表达;通过构建PMTR1PMTR3的不同结构域或组合结构域的瞬时表达载体,利用烟草瞬时表达系统,发现二者不同结构域对烟草叶片的坏死存在差异;LCIpull-down试验进一步揭示了二者的CC结构域与NBS结构域的互作差异,推测PMTR1PMTR3的结构域的细胞死亡活性差异可能与不同的分子内互作模式相关。  

  该研究结果以Two functional CC-NBS-LRR proteins from rye chromosome 6RS confer differential age-related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to wheat”为题于2023824日在线发表于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杂志(DOI: 10.1111/pbi.14165)。安调过研究员与江苏大学何华纲副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安调过研究团队的韩帼豪博士、柳洪博士与江苏大学朱姗颖副教授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周益林研究员进行了苗期多菌株的抗白粉病鉴定。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刘志勇研究员对这项研究给予了指导和帮助。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资助。  

 

 

  图:PmTR1的克隆及功能验证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pbi.14165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