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盐大豆品系“科豆35”亩产突破300公斤

发布时间:2023.10.09     

  2023108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以下简称“遗传发育所”)耐盐大豆测产现场喜报频传,耐盐大豆品系“科豆35”大面积实收稳定亩产达277.39公斤,最高亩产达306.52公斤,取得重大进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钱前担任本次测产专家组组长,来自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河北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山东省种子管理总站、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东营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17名专家参加了现场测产。

  本次测产的耐盐碱大豆品系"科豆35"示范田位于山东省东营市现代农业示范区青坨管理区一大队。专家现场分别选取了4号地块和11号地块进行实收测产。地块播种时含盐量均在3.5-6,测产时含量均在3左右。现场通过拉线圈定测产范围、丈量测产面积、机械收割、机损率检测、装袋称重、含水量与含杂量测定等程序,4号地种植密度每亩约0.9万株,实收面积13.99亩,亩产为277.39公斤;11号地种植密度每亩约1.2万株,实收面积3 .43 亩,亩产为306.52 公斤。测产专家组一致认为“科豆35”具有优良的耐盐碱和高产特性,建议进一步在环渤海盐碱地扩大示范种植面积并加速其新品种审定流程,以便能够早日推广应用,缓解我国大豆危机。

  “科豆35”是遗传发育所田志喜团队自主培育的大豆新品系,属夏大豆中熟类型,具有耐盐性强、抗倒性强、抗病性好、高产稳产等特点,目前正在进行新品种审定。2022年和2023年已连续参加国家黄淮海滨海盐碱组区试,同时2023年参加了国家黄淮海北片生产实验。2022年在东营市黄河口盐碱地上,“科豆3530亩连片示范种实测亩产275.36 公斤(实测1.14亩)。2023年,团队在600亩盐碱地开展了大面积示范种植。需要指出的是,2023年东营整个大豆生长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极度干旱。截至收获期,当地降雨量不到400毫米,比往年同期偏少约200毫米。本次测产结果说明,“科豆35”具有耐盐性强、高产稳产等特点。

  大豆是全球第四大粮食作物,是最重要的植物蛋白来源,在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我国大豆产量不足,进口依存度长期高达80%以上,严重威胁我国粮食安全。种植面积和单产是制约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在单产提高有限的情况下,增加大豆种植面积是缓解我国大豆危机的有效途径。在坚持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的前提下,对约2亿亩具有农业利用前景的盐碱地的有效利用,是扩张大豆种植面积的关键。自2017年起,田志喜研究员即带领团队在东营市黄海入海口的滨海盐碱地上开始了耐盐碱大豆的筛选试验工作。通过在天然雨养模式下1.6万多份大豆种质材料的筛选,陆续获得了TZX-805TZX-1736、科豆35、科豆103等一系列优异的耐盐碱大豆品系。进一步通过覆膜种植、密度调整等不同栽培模式探索,逐步扩大示范种植面积,确保品系的稳定耐盐高产特性,保证其实际推广应用价值。“科豆35”连续两年的实收测产稳定在270公斤以上,并在今年实现了300公斤的突破,是耐盐碱大豆品种培育的重要成果。后续,研究团队将在更大范围的滨海盐碱地开展“科豆35”的示范种植推广工作。

  该项目得到科技创新重大项目、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科技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A类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项目支持。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