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文等委员呼吁设立“国家节粮周”

发布时间:2008.03.14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1998年和200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均超过了1万亿斤。但是,我国粮食增产幅度正逐年降低、可耕地和地下水等自然资源也日趋减少,而我国的人口却不断增加,因此保障粮食安全仍然是我国未来面临的重大问题。粮食生产需要消耗巨大自然资源,显而易见,节约粮食就是增产,是保障粮食安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个必然要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分子农业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王道文,日前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
 
  与此相映的是,目前在我国,触目惊心的浪费粮食现象却普遍发生。走进中小学和大学校园食堂,走进高中低档餐馆,甚至走到田间地头,粮食浪费景象随处可见。
 
  在此次政协会议上,王道文与来自中国科学院和其他系统的政协委员共同关注到粮食节约话题,他们共同商议提出关于切实提高“国家节粮周”宣传力度和全民粮食节约意识的提案。王道文表示,除消费环节的惊人浪费外,我国粮食在流通环节中的损失也相当严重。他引述的丁建武等人在有关文章中提供的资料和测算结果显示,2004年长江中下游和四川稻谷产区农村储粮从收获、储藏、加工、消费、销售、运输各环节的产后总损失约为11.6%。200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46.95千万吨,如果能将农村储粮的损失率降低一半(即使按可减少5%计算),即可节约1800万吨粮食,相当于6000万人口一年的口粮(按人均年消费300千克计),折合人民币约260亿元。
 
  王道文等认为,种种浪费现象,虽然有粮食操作技术需要改进的因素,但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是,近年各级政府和各类机构对节约粮食必要性的宣传和教育力度不够。虽然中共中央、国务院早在1991年就决定以每年“世界粮食日”(10月16日)所在周为“爱惜粮食、节约粮食宣传周”,但是历年的宣传周活动仅限于少数大中城市,并且多流于形式。据他们近期在71名研究生中的初步调查,100%的被调查者不清楚“世界粮食日”以及我国的“爱惜粮食、节约粮食宣传周”。
 
  相比之下,在国际上“世界粮食日”的宣传活动却备受重视和充满教育与警醒作用。如2007年“世界粮食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表声明强调了粮食安全和在世界范围内消除饥饿的重大意义;美国在近30个城市举办各类有关粮食生产、贸易、合理消费以及粮食安全方面的教育活动和学术研讨会。
 
  王道文等建议,将每年“世界粮食日”所在周设立为法定的“国家节粮周”。建议各级领导人在此期间带头宣传中华民族爱惜粮食的传统美德,以及节约粮食对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巨大作用,国家机关、各类企事业机构、各类学校以及农村家庭应以合适和具体的行动使爱粮、节粮活动深入人心并年年坚持下去。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国家节粮周”期间举办有关粮食生产、贸易、合理消费以及粮食安全方面的教育和学术研讨会,并在此时表彰对粮食生产作出巨大贡献的先进个人或集体。在青少年(尤其是大中小学生)中加大对节约粮食和其他资源行为的鼓励,将爱粮和节约资源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转载自<科学时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