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北方粳稻分子育种联合研究中心2009年水稻高峰论坛在哈尔滨成功召开

发布时间:2009.04.15     

   2009年4月12日至14日,由中国科学院、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由黑龙江省农科院与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承办的中国科学院北方粳稻分子育种联合研究中心2009年水稻高峰论坛在黑龙江哈尔滨隆重召开。


   自2008年黑龙江省与中国科学院共建成立中国科学院北方粳稻分子育种联合研究中心以来,取得了明显进展。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此次高峰论坛的举办,省长栗战书、副省长孙尧亲切会见了李家洋副院长,就联合中心的发展达成了共识。


   4月12日晚,联合研究中心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议,确定了管委会未确定的各室副主任人选,审核中心拟聘请的学术委员会委员、课题组主任、责任研究员及工作人员,并商讨了中心今后合作研究的领域和内容。


   4月13日,2009年水稻高峰论坛在黑龙江省农科院开幕,黑龙江农科院韩贵清院长主持了开幕式,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家洋院士、黑龙江省孙尧副省长、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李冰副院长、遗传发育所薛勇彪所长出席了开幕式,出席会议的还有黑龙江省发改委、财政厅、科技厅和中国科学院生物局、长春分院的领导,来自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植物所、上海植生所、东北地理所的20余位水稻专家和黑龙江省农科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站,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等水稻研究领域的8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李家洋副院长和孙尧副省长作了重要讲话,对北方粳稻联合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做的大量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中心的发展和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上应发挥的作用寄予了厚望。李家洋副院长指出,中国科学院不仅要解决基础科研关键问题,更重要的是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问题,希望双方科学家能够密切合作,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基础上,争取粮食产量的高产和超高产,并解决粮食生产中的肥料和水资源高效利用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孙尧副省长强调,黑龙江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大米、大豆和玉米的年产量均居全国首位,但其粮食生产的潜力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黑龙江省政府高度重视跟中国科学院的合作,希望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解决水稻品种改良的技术难点,减少气候因素和病虫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使黑龙江的粮食产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并积极探索和开发农产品的深加工产业,不断提高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在一天半的紧张会议中,黑龙江的水稻专家介绍了黑龙江水稻育种和生产现状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介绍了目前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通过对接交流讨论,双方最终在水稻的抗寒耐冷、抗稻瘟病、抗除草剂、抗倒伏、抗盐碱、抗逆、品质改良等领域达成了合作意向,并根据不同合作项目的特点,初步分成了短期和长期两大类,双方科学家将通过会后的进一步联系交流形成正式的合作项目意向书,逐步开展工作。管委会主任薛勇彪所长对对接会进行了总结,强调要尽快完成北方粳稻联合中心专项的立项工作,在联合立项上要形成几个重大项目,并开阔思路,争取更多的国家和地方资源支持,做到长远规划,分步实施,切实发挥联合中心在推动和促进北方粮食安全生产特别是粳稻生产上的作用。


   2009年水稻高峰论坛的成功召开,为中国科学院和黑龙江省的水稻专家相互了解和交流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和平台,通过优势互补,双方达成了多项合作意向,使北方粳稻联合研究中心的工作迈出了重要一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