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基因组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在遗传发育所召开

发布时间:2012.06.01     

  2012年5月31日,由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所联合举办的番茄基因组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由中国、美国、荷兰、以色列等14个国家300多位科学家组成的“番茄基因组研究国际协作组”完成了栽培番茄全基因组精细序列分析,该成果于2012年5月31日以封面文章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上。中科院遗传发育所李传友研究员和薛勇彪研究员作为中方协调人负责第3号染色体测序工作,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黄三文研究员和杜永臣研究员作为中方协调人负责第11号染色体测序工作,中国科学家参与两条染色体测序工作的科研单位共计20个、科研单元60余个、科研人员百余位,中国科学家通过协作高质量完成番茄基因组测序总任务的1/6,为世界番茄基因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标志着我国成为番茄基因组学研究的强国之一。

 

  原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方智远院士、科技部农村技术开发中心贾敬敦主任、中科院农业项目办公室段子渊副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局陆建中副局长、国际合作局贡锡锋副局长、科技部农村科技司魏勤芳副处长、科技部基础研究司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处王志成博士,中方任务参加单位领导及任务负责人出席了发布会。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中央电视台、中国科学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农民日报、科技日报、新京报、新华网、人民网等多家媒体参加了发布会并做相关报导。

 

  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农业部副部长李家洋院士为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所发来贺信,称赞该项成果的取得是国内不同科研单位之间协同创新的典型案例之一,并希望继续通力合作,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面向未来农业产业发展,真正做到“顶天立地”。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院士发来贺信,高度赞扬了我国科学家在番茄基因组研究领域取得的成绩,并希望再接再厉,继续加强番茄等蔬菜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研究,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为支撑我国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番茄是研究果实发育的经典模式植物,其基因组有12条染色体,约9亿个碱基对。协作组历经8年艰苦努力,获得了高质量的番茄基因组序列,并在解码的番茄基因组中共鉴定出约34,727个基因,其中97.4% (33,840个)的基因已经精确定位到染色体上。协作组同时绘制了栽培番茄祖先种野生醋栗番茄基因组的框架图,比较分析发现了番茄果实进化的基因组学基础:经过人工驯化和育种选择,栽培番茄比野生番茄果实更大,品质更好,番茄红素、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等生物活性物质含量明显提高。

 

  番茄基因组的解读是科学家通过国际合作完成的高质量模式植物基因组序列分析,对于不同物种之间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是继拟南芥、水稻之后又一个将基因序列、染色体定位和重要性状相对应起来的重要研究成果。这项工作将极大推动番茄乃至包括马铃薯、辣椒、茄子等在内的茄科植物的功能基因组研究,“番茄基因组首次解读为培育具有高产、营养、抗病、风味和色彩等优良性状的番茄和其它作物新品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ScienceDaily评述),对推动全世界的番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蔬菜种业面临着强大的国际竞争,在进一步巩固蔬菜基因组研究优势的基础上,把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有机结合,将基础研究的优势转化为产业的优势是蔬菜种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强分子设计育种体系的建设,并与常规育种相结合,加速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的培育,对于支撑我国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升我国蔬菜种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