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至29日,2017年疾病模式动物国际研讨会暨童第周先生诞辰115周年纪念大会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召开。本次会议由遗传发育所分子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中国遗传学会协办,来自国内外29个科研院校的近150位专家学者参加大会。
开幕式上,会议主席、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朱作言和中科院遗传发育所所长、分子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杨维才分别致辞,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并希望与会科学家以此次会议为契机,促进交流与合作。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孟安明作了题为“斑马鱼卵巢原位操作对卵子基因组进行修饰”的特邀主题报告。会议根据研究领域分为4个部分,主持人全部由分子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青年科学家担任,来自加州大学、纽约大学、华盛顿大学、爱尔兰国立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等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的26位优秀科学家分别介绍了线虫、斑马鱼、小鼠、猴、猪等模式动物在神经发育、疾病致病机理、干细胞重编程和胚胎早期发育以及癌症治疗等研究领域发挥的作用,并介绍了各自的最新研究进展。会场内外,与会科研人员就报告内容,从技术方法、科研思路等多方面与领域专家积极交流、热烈讨论。大家表示,报告内容对自己的科研工作有很大启发,多位科学家希望能在会后深入交流,建立实质性合作关系。
本次大会的召开增进了国内外同行的交流,扩大了我国科学工作者,尤其是青年科学家在国际同行中的影响力,同时也为国内外科学工作者深入合作搭建了桥梁。本次大会的圆满举办,也是广大科研工作者以学术交流的形式纪念童第周先生在教育、科研领域作出的卓越贡献,并希望能激励后来者继续攀登科学事业的高峰。
28日,童第周先生诞辰115周年纪念大会召开,会议由童第周的学生遗传发育所杜淼研究员和郑瑞珍研究员主持。童第周的学生代表陈大元首先作了“怀念恩师”的主题报告,带领大家共同回顾了童第周先生崇高的做人理念和严谨的治学精神。与会代表纷纷发言,回忆纪念童第周先生。中科院文联主席郭曰方,科学传播局局长周德进,遗传发育所所长杨维才、党委书记胥伟华等所领导,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所长薛勇彪,山东大学代表,相关院士专家、学者和离退休老干部代表及童第周先生家属等参加了会议和座谈。
童第周先生的学生们为纪念他在教育和科研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自发捐款为其铸造了一尊铜像。纪念座谈会后,与会人员共同出席了铜像揭幕仪式。铜像的落成,意味着薪火相传,传承童第周先生献身科学和教育事业的精神。童第周先生有句名言:“科学世界是无穷的领域,人们应当勇敢地去探索”,这也是他生平的真实写照,将不断激励广大后来者和莘莘学子为人类的科学进步奉献终生。
童第周(1902.5.28-1979.3.30)是著名生物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中国发育生物学和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他也是中科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建立的倡导者,为我国生物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曾在山东大学、中央大学、同济大学和复旦大学等任教;1955年,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1957年,任中科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所长;1978年,任中科院副院长。童第周于1963年首次完成鱼类的核移植研究,为20世纪70、80年代国内完成鱼类异种间克隆和成年鲫鱼体细胞克隆打下基础。他是一位治学严谨,作风正派,孜孜不倦埋头苦干的科研工作者,以不知疲倦的求索精神,不断改进研究方法,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将胚胎发育的视野拓宽和深化。在当时的年代里,他被誉为我国科研工作者的楷模。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10课《一定要争气》生动地叙述了童第周先生青少年时期为国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事迹。
2017年疾病模式动物国际研讨会现场
童第周先生诞辰115周年纪念会现场
童第周先生铜像揭幕
60年代,华罗庚(后左二)、胡愈之(前右二)、童第周(后右一)受到毛主席接见
童第周和夫人叶毓芬教授在北京讨论实验结果
童第周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