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菁驱动的盐碱地改良与利用技术”示范观摩会在吉林召开

发布时间:2024.09.02     

    2024年8月23日至24日,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在吉林省洮南市和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主战场大安示范区的长岭试验田,分别举行田菁驱动的盐碱地改良与应用技术示范观摩会。“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工程”专项总指挥姜明研究员,总体组专家、项目三“黑土地产能和质量提升的现代生物学技术”负责人曹晓风院士,项目依托单位遗传发育所副所长傅向东(主持工作)、党委书记兼副所长邢雪荣、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申倚敏,黑土专项办及大安示范区领导、突击队长、测产专家、项目研发团队、地方市县政府相关部门、合作科研院所及企业、媒体记者等80余人参加会议。

    与会人员先后在洮南市光伏电站盐碱种植地和长岭站百亩示范基地现场观摩了田菁驱动的盐碱地改良与利用技术的应用效果,并进行了现场测产、土壤检测、牛羊饲喂等评测。在长岭基地,通过田菁种植并全量还田,重度盐碱地块的土壤pH值由原来的10.14降低到9.57,第一茬亩产新鲜饲草2.03吨。与会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技术的施用对盐碱地提质改良的效果非常显著。

    成果团队负责人曹晓风院士介绍,该项技术是面向国家盐碱地改良与利用需求,进行以种适地的典型案例,得益于项目团队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合作者的辛苦工作及中国科学院“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工程”A类先导专项的支持。希望该技术能在大安示范区、合作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帮助和引导下,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

    傅向东充分肯定了技术的应用效果,并指出要联合各方面的优势力量将该项技术成果做大,使其真正大规模落地,实现我国盐碱地绿色、高效的改良与利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绿色、高效改良技术的匮乏一直是限制盐碱地开发与利用的瓶颈。耐盐碱、耐涝田菁的挖掘及其驱动的改良技术的研发,为盐碱地生物改良和利用提供了理想的肥、饲兼用型豆科植物,并为我国盐碱地的大规模开发与利用打造了绿色高效的生物改良技术,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吉林省洮南市光伏盐碱地观摩

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盐碱地观摩(大安示范区)

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盐碱地观摩(大安示范区)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