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光厚研究组合作揭示红细胞膜脂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预后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4.10.23
与同龄普通人相比,透析患者因心脑血管(CCV)并发症而死亡的风险增加了40倍。CCV并发症是慢性肾脏病(CKD)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原因,因此开发预后标志物以促进透析患者CCV并发症的早期评估对临床实践中的患者管理至关重要。红细胞(RBC)分布宽度表示循环红细胞大小的异质性指数,是血液透析患者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的有力预测指标。
2024年8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税光厚研究组与北京协和医学院李雪梅研究组等合作在《Redox Biology》发表题为“Combinatorial lipidomics and proteomics underscore erythrocyte lipid membrane aberra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dverse cardio-cereb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in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patients”的研究论文(DOI:10.1016/j.redox.2024.103389),揭示了维持红细胞膜脂组成对降低透析患者心脑血管并发症风险的重要性。
研究人员在基线时收集了117名透析患者的红细胞,以及基线时从45名具有相同随访期的透析患者中收集的血浆,分别纳入了红细胞和血浆队列进行脂质组学分析。通过多变量Cox回归分析,在调整年龄、性别和透析时间后,共有68种RBC脂质和28种血浆脂质与新发心脑血管(CCV)事件显著相关(主要是极性脂质)。与仅包括年龄、性别和透析年份的基础模型相比,红细胞脂质组[PA 40:5,PI 34:2,PC 42:6,AUC=0.83]和血浆脂质组[PC O-34:1,GM3 18:1; O2/25:0,TG 44:1(16:1_28:0),AUC=0.94]均显著改善了新发CCV事件的预测性能。临床和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以及蛋白质组学分析,进一步揭示了了红细胞阴离子磷脂积聚在透析患者CCV并发症发展中的病理生理意义。即使在血液透析的相对早期阶段,扭曲的膜脂质不对称也会导致膜变形能力受损、异常的细胞间相互作用和高危个体红细胞中谷胱甘肽代谢的改变。总之,该研究结果强调了脂质代谢尤其是极性磷脂,与透析患者血管病变发展的相关性。该研究所提出的脂质预测因子小组有望促进基线时对高危患者的识别,以便更好地管理患者,并可能为这部分高危个体采用替代治疗。
北京协和医学院李雪梅主任、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税光厚研究员及客座研究人员林茜雯博士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受到了国家高水平医院临床研究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等支持。
图:脂质驱动的红细胞膜脂特性和代谢改变影响肾透析病人心脑血管事件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