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种子精准设计与创造”A类先导专项子课题“小麦抗病增值品种的精准设计”成果现场考察会在安徽阜阳成功召开
发布时间:2024.05.20
2024年5月16日,中国科学院“种子精准设计与创造”A类先导专项子课题“小麦抗病增值品种的精准设计”成果现场考察会在安徽阜阳成功召开。“种子精准设计与创造”先导专项总体组专家、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副主任钱前院士,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局农业科技办公室副主任赵心刚,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申倚敏,以及课题研究团队成员、地方政府和相关厅局、高校、合作企业等3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韩方普研究员主持。
考察组在阜阳市颍州区百亩示范田现场考察了抗赤霉病高产小麦新品种“中科166”的生长情况,充分肯定了“中科166”在赤霉病抗性和产量上的突出表现,认为“中科166”中抗赤霉病兼抗穗发芽,能实现高产稳产,是优质的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建议进行大面积示范和推广应用。钱前院士在座谈总结时强调,抗赤霉病是世界性难题,近年来赤霉病在我国偏重流行,“中科166”是真正优质的抗赤霉病小麦品种,期待地方政府与独家经营公司、中国科学院加强协同,加大加快“中科166”品种的面积推广,迅速提升品种在小麦适应区的影响力,共同构筑大品种的“大地丰碑”,实现农民持久增收、地方农业发展、国家种源可控和人民食品安全的共赢。
小麦赤霉病是我国小麦生产面临的主要病害,2024年在我国长江中下游、江淮和黄淮麦区呈大流行态势。小麦赤霉病不仅导致减产,病原菌产生的毒素还威胁食品安全。此外,小麦赤霉病可防不可治,2024年仅阜阳市一地便筹措1.87亿元资金用于当地小麦赤霉病防控。因此,培育有效抗赤霉病的优质小麦新品种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减少成本投入、提高农民收益意义重大。国审小麦新品种“中科166”是利用二倍体长穗偃麦草经花粉辐射育成的染色体工程新品种,2022年通过国家审定,经国家产业体系鉴定表现为中抗赤霉病、氮高效、抗寒抗旱和耐盐碱特性。2023年秋季在安徽阜阳推广种植36万亩,并进行了3万亩种子繁殖,2024年秋季预计播种面积可达150-200万亩。“中科166”在大田生产中抗赤霉病效果非常明显,喷施一遍药基本可以控制赤霉病爆发,而常规品种一般需要喷施2-3遍药才能控制。2023年大田试验表明,在不喷施药情况下“中科166”比四个主推品种均增产15%,属于减投增效型先导新品种。
“小麦抗病增值品种的精准设计“子课题是韩方普研究员在中国科学院“种子精准设计与创造”A类先导专项中承担的研究任务。任务实施近5年来,培育了具有高产、稳产、抗赤霉病的“中科166”“中科1878”,以及高产、抗白粉病的“中科1612”等系列小麦新品系(种)。
现场考察期间,部分专家还现场观摩了另外两个参加区试和品比的高抗赤霉病中科系列新品系,一致表示这些新品系(种)将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发挥引领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