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中, 我大学毕业不久,有幸到山东大学胚胎专业进修学习,才知道童第周教授是一位知名的生物学家,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创建人。该校的胚胎学专业也是在童教授领导下成立的,水平居全国之冠。当时有许多大专院校派人去学习,我是其中之一,同期同学就有8人之多。到该校报到后,胚胎专业所开的课程之齐全、师资之强大,使我大开眼界、有实验胚胎学、无脊椎动物胚胎学、脊椎动物胚胎学、人体胚胎学、组织学,还有胚胎学大实验。师资都是童老师早期的学生,他们当时已是教授级的老师了。有幸聆听了童老师亲自为我们上实验胚胎学第一课,当时我对实验胚胎学完全无知。童老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该课的内容,我才知道它是一门用实验方法研究个体发育机理的学科。童老师特别强调掌握各种技术的重要性。
六十年代初我又有幸进入童老师在北京的实验室,成为一名正式工作人员,这是我仰慕已久和梦寐以求的地方,犹如现今学生能进入北大、清华的心情,既高兴又珍惜。此后,在两位老师实验室作为学生和工作助手达18年之久。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受到两位老师的言传身教、处事为人的影响,使我终生受益,一生难忘!
我初进二师实验室还不具备参加他们研究项目的基础, 只是做一些外围的准备工作,如准备实验用具、清洗、消毒实验器皿等。经过一段时间后,让我和当时刚调来的一位同事做一个题目:金鱼和鰟皮鱼的杂交,实验在叶老师具体的指导下由我负责。从动物材料的准备、饲养、观察到总结成文,在整个过程中,对两位恩师那种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和对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深有感受。叶老师经常亲临指导,并和我一起动手在解剖镜下观察,并一再教导我,实验材料要标签清楚,不可混淆,数据要准确。总结成文的初稿经叶老师审查修改并核对记录,再交童老师审查,最后才投稿实验生物学报发表。他们对文章结果和讨论很重视,字字斟酌,并说一定要实事求是,不可夸大。经过两位老师这一番训练,使我受益匪浅,训练了我独立工作的能力,奠定了我后来能独当一面工作的基础。自此以后,我才参加到两位老师的研究项目中。
在童、叶两位老师身边工作的日子里,令我感受最深的是童老师那孜孜不倦、几十年如一日、追求科学真理、艰苦奋斗的毅力。无论社会工作有多繁忙,国家政务有多重,到了实验动物繁殖季节,他一定到实验室亲自做实验。他高瞻远瞩,思路敏捷,能及时掌握研究领域的动向和发展。有新技术出现苗头时,比如细胞融合和细胞核移植技术,他能及时采用,但不是照搬而是结合自己研究的方向和国情有所创新。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英、美等国开始用两栖类进行胚胎研究,用细胞核移植方法研究细胞核发育的潜能性。在同一时期内,童老师也采用该方法在鱼类上研究同样的问题,并得到在囊胚细胞核移植后发育形成的成鱼,当时在国内外都属首创。后因政局动荡,研究停止,而英国John B Gurdon等的工作成果于2012年和日本学者Shinya Yamanaka共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童老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杰出科学家,他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学术理论,而这一理论是建立在他亲自所做实验的基础上的。他坚信个体发育中卵细胞质能调控细胞核的分化。他曾利用各种材料进行研究,从文昌鱼、海鞘、鱼类、两栖类最后直到哺乳类动物。他还采用了不同的实验手段,在早期,实验胚胎学的方法是采用卵子结扎、分割、分裂球的重组、离心等方法进行研究,后来采用细胞核移植开展研究,而研究的中心思想都是探讨在个体发育中细胞核和细胞质的作用。童老最后的遗愿是希望能从分子水平找出细胞质控制细胞核分化的物质基础。可喜可庆的是,童老的理论已经在当代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中被证实,在医学方面也得到发展和应用,童老的遗愿也算完成了!
童老在世培养的学生,有的已离世,健在的也已进入暮年,但可以告慰童、叶二位老师的是,他这棵“胚胎学大树”(引自李嘉詠老师的纪念文章)从其根上发出的嫩枝幼芽已长大成树。他们均继承了童老师那种为科学事业孜孜不倦和刻苦鉆研的精神,在各自领域中都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中有的已成为院长、所长、培养博士生的教授和一流的专家,而且遍布世界各地。
这次学术纪念会就是这些莘莘学子精心组织和促成的。其实,他(她)们很多并未曾见过童第周教授,而是出自尊重科学、尊重老一辈科学家的贡献。他(她)们具有“饮水思源”、“吃饭不忘种田人”的赤子之心。我作为童老的一位老学生,为童老师有这一批后来者居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后来者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荣幸!
纪念文章二
怀念恩师——童先生的科学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纪念童第周先生诞辰115周年
郑瑞珍(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 陈大元(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今天,在童第周先生诞辰115周年之际,我们以最崇敬的心情怀念启蒙老师童第周先生和他的夫人叶毓芬先生。我们是他们五十年代山东大学生物系胚胎专门化毕业的学生。在校期间,我们学过五门胚胎学(普通动物胚胎学、无脊椎动物胚胎学、脊椎动物胚胎学、人体胚胎学、实验胚胎学)。其中实验胚胎学这门课程是童先生与叶先生亲自编写的教材来教我们的,从此童先生的实验胚胎学的学术思想、科学精髓和实验方法,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指导了我们一辈子的科研实践,受益匪浅。今天童先生、叶先生已离开我们近40 年了,我们一直在思念他们。我们衷心感谢他们对我们的栽培,向童先生、叶先生致敬!
童先生出生于浙江一家有8个孩子的乡村家庭中,他从小就懂得人的一生要努力,于是他从小就努力学习,努力奋斗,他努力奋斗的一生成就了他自己,也成就了我国生命科学的发展。童先生热爱党和祖国,献身科学和教育事业,即使他当上了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院士、学部主任、山东大学副校长、生物系主任、研究所所长等要职,但他还是以一个普通的老师身份,诚信待人、平易近人。
童先生是国际著名的生物学家,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早年就在海鞘实验中证明了卵子对称面不是由第一次卵裂面所决定,而是由卵胞质中的结构所决定。他在两栖类胚胎发育的研究中,发现外胚层纤毛运动的方向是由中胚层的极向所决定,说明了中胚层对外胚层纤毛运动具有诱导作用,同时也说明胚胎发育是存在极性的。童先生对文昌鱼受精卵的预定器官形成物质的分布有深刻的研究,并绘制出了形成预定器官的物质的分布图谱。他曾在两栖类动物,按照这图谱,用切割技术成功地做出了二个头的青蛙。在文昌鱼胚胎发育中他又发现了组织间具有诱导作用,脊索物质可以诱导位于其上方的外胚层形成神经管,其两侧诱导产生了体节。他在文昌鱼与海鞘卵裂的调整能力的比较实验中,证明文昌鱼比海鞘的调整能力强,并指出了文昌鱼的发育不是嵌合型而是调整型,纠正了当时国际上传统的错误结论。他在文昌鱼胚胎发育的许多实验中发现卵胞质的分化状态对胚胎发育有着明显的作用,从此童先生对核质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他在文昌鱼方面的研究在国际上独树一帜。
20世纪60年代童先生的研究工作重点转移到鱼类核质关系的研究上,利用核移植技术在鱼类进行远缘克隆研究,获得了世界上第一批克隆鱼后代,这些克隆鱼后代的遗传性状除了受核的影响外,也受卵胞质的影响。这些证据,证明了克隆鱼后代的性状的出现不完全是受细胞核的控制,细胞质在其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并进一步说明了核质在发育中的相互作用,提出了核质关系的理论;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的先河。童先生的系列科学成就别开生面地走在了世界前列。中国科学院前院长路甬祥同志,在纪念童第周先生百年诞辰活动时对童先生高度评价并写下了“克隆先驱”的题词。
童先生在晚年曾更大胆提出了植物细胞核(洋葱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动物卵胞质中的超常人的想法,这是卓有远见的又一创举,是一种无穷的追求。这一举动对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童先生不仅是我国克隆先驱,也是生物学界的一代宗师。
童先生不仅在科学研究中做出了卓著的成就,他对生命科学的发展前景具有前瞻性。他在中国科学院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所的建制上也做出了重要的举措。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生物学界只有少数几个老研究所的雏形,当时童先生就积极向国家提出建议筹建一些新的研究所,后来先后建立了上海实验生物所、青岛海洋所,遗传所、北京实验生物学中心和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等。多年后,中国的生物学界出现了旧貌换新颜的新景象。童先生在攻克科学研究前沿的同时,他也非常重视培养年轻一代,童先生桃李满天下,他先后为党、为国家、为科学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如:庄孝僡院士、曲漱蕙教授、张致一院士、李嘉詠教授、吴尚懃研究员、郑国章研究员等。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大批学生也都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也有不少他的学生的学生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领军人物,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童先生的一生饱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在抗日战争期间,他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给中国人民造成的惨烈的苦难。当时他跟着学校一路搬迁来到四川,学习和科研条件十分简陋,但他始终不忘自己的科学研究工作,到达宜宾的李庄小镇后,他曾借钱购买了一台旧的解剖镜,利用酒盅替代胚胎皿,借着日光或煤油灯的光亮坚持进行探索和研究。另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童先生被造反派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在那个扭曲的年代,他常被造反派批斗,甚至在雨中跪着被批斗,有人诬陷他是地主并送到农村进行劳动改造。在动物研究所内还罚他打扫厕所,有些童先生的学生实在看不下去,冒着被造反派批斗的危险,在暗中悄悄地保护着自己的老师,每天都在童先生打扫厕所之前先把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那时童先生感到很奇怪,难道这动物所的人都不上厕所了吗?事后有人把实情告诉了童先生,老先生得知后感动不已,热泪盈眶。这种浓浓的师生情谊和这些学生敢于担当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当然,在那个年代里也有个别学生出于个人的私心对童先生进行诋毁。童先生对这些事情从来不计较,也不记恨,这些“磨难”就像读书一样将这一页翻了过去。因为童先生有着宽广的胸怀和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满怀着深情的热爱和坚定的信心。他清醒地认识到国家一定会拨乱反正的,共产党一定能够纠正错误。在当时对一位老知识分子来说实在难能可贵。在文革中因政治运动他不能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是他最难受的,随着国家拨乱反正,他又能够全身心地开展科研工作,是他最高兴的,而且干劲十足,力争把损失的时间夺回来。他率先重点选择了当时的生物学前沿“细胞融合”项目,并与治疗肿瘤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与此同时,继续深入核质关系研究,创造了20世纪世界奇迹,为我国生命科学做出了基础性和前瞻性的卓越贡献,童第周的名字享誉全球。
古人说:“青出于蓝胜于蓝”,可是我们俩很惭愧,虽然我们也在实验胚胎学的学术思想指导下,开展了受精机理、显微受精、动物克隆、细胞融合、体节图式形成、胚胎干细胞的研究等,既使我们成绩不显著或者就算有点点滴滴,我们相信童先生与叶先生只要知道学生已尽力了,他们在天之灵也会感到欣慰的。虽然先生们已远离我们数十载了,但童先生的学术精髓和科学精神一定会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我们一定要向童先生学习:我们要学习童先生的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信念;学习他献身科学和教育事业的革命精神;学习他谦虚谨慎、联系群众、鞠躬尽瘁的工作作风;学习他艰苦奋斗、刚毅不屈、坚忍不拔的治学态度;学习他严肃、严格、严密的科学精神和学术思想;学习他一辈子亲自动手,学到老做到老的革命干劲;学习他的高度责任感和勇于担当的精神;学习他敏锐的科学洞察力以及超常人的创新性。童先生为我国谋划了生物学方面的科研机构、创造了培育人才的辉煌, 使我国生物学界迎接21世纪生命科学大发展做好了充分的迎战准备,童先生毕生所做的贡献,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和典范。
同志们,朋友们,在当今世界、在我们这个时代、在纪念童第周先生诞辰115周年之际,我们要以童先生忠诚于党、热爱祖国、献身科学教育事业为榜样,我们必须在思想与行动上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党的事业,为祖国的统一与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让全国各族人民和分布在全世界的中国人以及童先生的学生们共同努力奋斗。
现在,请允许我把我代表几个同学写的一幅“怀念恩师”的字画,把它作为全体与会者的共同心愿,一起来献给我们最敬爱的童第周先生吧!
童先生的科学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纪念文章三
童老精神永存
沈三兵(爱尔兰国立大学高威,基础干细胞生物学教授)
童第周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先后担任过山东大学、中央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教授;中科院实验生物所副所长、中科院海洋所所长、中科院动物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教育家和科学家,童老传人满天下。童老无私的奉献精神、分秒必争的工作激情、追求真理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和独特的实验技能亲自传授给了一大批优秀的发育生物学家。这为中国发育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人力资源和技术基础。
发育生物学是实验胚胎学和分子生物学结合的自然产物;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诞生标志着童老领导的中国发育生物学的研究迈进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发育与遗传、植物与动物的结合既是当代科学发展的需要、又是当年童老呕心沥血创办发育所的初衷。我于1983年有幸被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录取为研究生。从此在这与国际接轨的学术平台学习和工作,渐入佳境一步一步地成长和成熟。从此享用一生,没有这一阶段的经历,就没有我的今天。感谢童老,谢谢恩师!
科学技术的进步离不开传承和创新。作为童第周先生的再传弟子,我们任重道远,有义务将先生们的崇高品德、勤奋的精神、求是的执著、严谨的学风传承下去,更有义务把童老精神发扬光大,从自己做起,像童老一样把自己融入到科研之中,为科学的进步和人类的健康不遗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