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光厚研究组合作揭示大脑出血后代谢微环境的动态演变

发布时间:2024.10.14     

    非创伤性脑出血(ICH)是最具破坏性的中风形式。ICH发病后48小时内,出现以脑血流量减少为标志的急性低灌注和低代谢阶段,随后是持续2至14天的可变再灌注阶段,最终过渡到慢性正常化阶段(14天后)。生物标志物小组有助于疾病监测和预后。
    为了解读ICH神经相关代谢失调的分子见解,必须直接检查脑脊液(CSF)中的脂质变化。由于CSF可以在需要手术干预的脑出血患者的手术中收集,因此可以在临床上潜在地实施基于CSF的生物标志物小组,用于疾病管理和预后。
    2024年6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税光厚研究组与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胡荣研究组等合作在《Science Bulletin》发表题为“CSF multi-omics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from onset to reperfusion underscores lipid metabolism in functional outcome”的研究论文(DOI:10.1016/j.scib.2024.06.005),描述了脑出血患者脑脊液中代谢变化的分子特征,构建了对脑出血患者功能预后的脑脊液脂质预测模型,为脑出血的疾病监测和及时临床干预以改善神经功能预后提供了见解。
研究人员对50名脑出血患者(在第1天至第14天的四个时间点收集)和22名对照参与者共136份脑脊液CSF样本,进行了包括脂质组学在内的多组学研究。发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脂质是ICH发病时最主要的显著改变的代谢物,其临床相关性超过了极性代谢物。mRS评分衡量神经系统发病后的残疾程度(0-无症状,>3-中度至重度残疾),通常用作监测康复情况的指标。研究人员发现在发病至再灌注阶段,甘油三酯(TAG)谱的恢复(即DHA TAG的减少和短链TAGs的增加)与未来12个月更好的预后(即较低的mRS评分)显著相关。一个包含TAG48:2(18:1)和TAG48:1(16:1)的双脂质小组,加上年龄和性别构建的模型,可根据ICH后3个月的mRS定义的功能结果将ICH患者分为两组,证明了基于CSF的预后小组在疾病管理中的潜在临床效用。此外,脂质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结合强化了超长链(C22-C26)半乳糖神经酰胺(GalCer)和硫酸脑苷脂(SL)的增加归因于降解减弱,这可能有助于重建神经元连接的过程中促进主动的髓鞘再形成。总之,该研究提供的多组学CSF数据集为理解发病后大脑微观结构中的关键代谢事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强调了以脂质为中心的干预靶点,用以改善ICH后的代谢损伤。
    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神经外科胡荣主任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税光厚研究员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与科技局联合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图1:研究设计

图2:结果概要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