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奖金捐作助学金

        2月2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遗传学家李振声被授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李振声透露,这次奖金将全部捐给单位,作为学生的“助学基金”,对经济困难的学生助一臂之力。

  李振声被誉为当代“后稷”。“后稷”是尧和舜时的“农官”,他树艺五谷,教民稼穑。

  和小麦打了半世纪交道

  李振声童年时赶上了山东1940、1941、1942连续3年大旱,挨过饿,深知粮食的珍贵和重要。

  结缘小麦,是因为50年前小麦条锈病的大流行。李振声发现,传统的近亲杂交选育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条锈病,而一种野生的长穗偃麦草具有非常好的抗病性。整整用了20年的时间,他和他的同事们攻克了杂交品种后代不育、疯狂分离的难题,最终培育出了持久抗病而且高产优质的小偃系列品种。

  李振声还在世界首创了染色体快速选育的方法,使小麦育种速度提高了数倍;他选育的能够利用土壤营养元素的优质小麦小偃54,大大减少了化肥施用量,并由此引发了资源节约型农业的变革;他提出的黄淮海中低产田治理的建议,最终成形为“黄淮海战役”,为我国粮食产量走出徘徊立下汗马功劳。

  “中国人能养活自己”

  2005年4月,在博鳌论坛上,李振声对10年前美国人莱斯特·布朗的畅销书《谁来养活中国?》进行了回应。李振声汇集了我国近15年的有关数据,与布朗预测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布朗的三个推论都不正确,都不符合中国实际!

  李振声认为应该将这些真实情况告诉世界,中国人能养活自己!现在如此,将来我们相信凭着中国正确的政策和科技经济的发展,也必然能够自己养活自己。

  延伸 阅读

  学生眼中的李振声

  “很幸运,我如愿以偿地考入中科院遗传发育研究所,成为李先生课题组的一名博士研究生。”童依平对自己当初报考博士生的情景记忆犹新。作为李振声的接班人,童依平说:“对待科研工作,李先生一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从寒风萧瑟的早春时分到骄阳似火的盛夏时节,总能看到李先生在田间地头工作的身影。童依平说:“往往在田间工作大半天,我们都感到有点儿累了,他仍然不知疲倦地调查记录。”

  李振声的生活非常节俭,在实验站调查时,他与大家吃在一处。在学生眼中,李振声是一个“和蔼可亲、思想开明”的人。

  人物 小传

  李振声1931年2月生于山东,1990年、1991年先后入选第三世界科学院和中科院院士,还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陈嘉庚农业科学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

  (综合本报及新华社、中新社消息)

 

请在800x600分辨率以上,用IE 4.0以上版本浏览本网站 Copyright 2007
通讯地址:北京市安外大屯路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 << 邮编: 100101 || << 研究所地理位置
京ICP备09063187号-2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