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声:4次粮食“危机”时的科技脊梁
第一财经日报:章轲 (07/02/28 09:51)
-------------------------------------------------------------------------------------------------------------
璀璨灯火下,如簇鲜花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李振声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
他成为2006年度唯一获得这一国家最高科技奖项的科学家。
《第一财经日报》昨日从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研究所获悉,在从事科学研究的55年中,李振声不仅在小麦—长穗偃麦草远缘杂交育种领域贡献杰出,在我国宏观农业研究领域也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鲜为人知的是,李振声在我国近年4次粮食“危机”中,均发挥了“科技脊梁”的重要作用。
1985年至1987年,我国粮食生产出现了3年徘徊。李振声向中央政府提出了在黄淮海地区进行中低产田治理,打破粮食生产徘徊的建议,并带领中科院25个研究所的400名科技人员投入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主战场,对中低产田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和治理。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与地方政府联合,经过为期6年的治理,产生了良好的效果。1993年全国粮食从8000亿斤增长到9000亿斤,其中黄淮海地区增产504.8亿斤,与原来预计500亿斤的增产潜力十分吻合。
1991年至1994年,我国粮食生产出现4年徘徊。1995年,李振声率领中科院农业问题专家组进行调查研究,从国情出发,写出了《我国农业生产的问题、潜力与对策》报告,重点分析了新增1000亿斤(由9000亿斤增长到10000亿斤)粮食的潜力,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实现目标的建议。
1999年至2003年,我国粮食生产出现5年连续减产。2004年4月22日,李振声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发表题为“我国粮食生产的问题、原因与对策”的演讲,分析了连续5年减产的原因,提出了争取3年实现粮食恢复性增长的建议。
2005年4月,针对国际上有关谁来养活中国的说法,李振声果敢地提出“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的思路,从农业领域为我国和平崛起提供了科学依据。2006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9949亿斤,基本实现了恢复性增长。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李振声认为,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增长,一要靠认真贯彻中央支农政策措施,切实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二要靠尽快恢复可能的粮食播种面积。三要靠加大对提高粮食单产有关措施的支持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