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向东
学历职称:博士/研究员
研究方向:植物激素与环境互作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农作物的产量
导师类型:博士生导师
E-mail: xdfu@genetics.ac.cn
联系电话:010-64806558

主要研究内容: 

  1.解析植物激素与环境因子互作调控植物生长-代谢耦合的分子机制
  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内源激素(如赤霉素、生长素等)和可变环境(如:光强度、土壤氮水平等)的共同影响,通过解析激素与环境互作调控植物生长与碳-氮代谢平衡的耦合机制,为培育“资源节约型”农作物新品种提供理论支撑。
  
  赤霉素信号传导新机制协同调控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Science, 2020)
  
  DELLA-GRF4分子模块协同调控植物生长与代谢平衡(Nature, 2018)
  2.研究农作物产量性状形成的遗传调控网络
  分蘖数、每穗粒数和粒重等性状是决定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农艺性状,其形成受多个基因和环境的共同调控。通过GWAS分析、QTL定位和图位克隆等技术挖掘产量性状控制的新基因,解析高产、优质、高效等复杂性状间协同调控的分子机制,挖掘优异等位基因,并通过分子设计育种培育高产优质高效协同改良的农作物新品种。
  水稻高产、优质、高效新基因(Nature Genetics, 2009; 2012; 2014; 2015)
个人简介:
  傅向东,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担任植物学通报、JIPB(植物学报)、科学通报、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Frontiers in Plant Genetics and Genomics、生命科学、aBIOTECH等杂志编委;担任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遗传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面向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傅向东博士在赤霉素信号途径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以及农作物高产、高效的协同调控机制及其育种应用研究领域获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先后在Science、Nature、Nature Genetics、Nature Communications、Cell Research、Current Biology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50余篇,其中多项突破性成果受到了国内和国际学术界和科技媒体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入选“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20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2021中国农业科学十大进展”,“水稻高产与氮肥高效利用协同调控的分子基础”获得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教育经历:
  1987-1991,武汉大学生物系遗传学专业,学士
  1991-1994,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所植物学专业,硕士
  1998-2000,英国John Innes Centre和浙江大学联合培养农学专业,博士。
工作经历:
  1994-1996,浙江农业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96-1997,英国John Innes Centre,访问学者
  1997-1998,浙江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讲师
  2001-2005,英国John Innes Centre,博士后
  2005至今,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2015至今,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奖励荣誉:
  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
  2010年,“第十一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2011年,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
  2012年,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
  2013年,“第八届大北农科技奖”一等奖
  2014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2017年,第十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
  2019年,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
  2020年,第八届“中国侨届贡献奖”一等奖
  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2021年,中国科学院大学“领雁”银奖
培养的部分学生及去向:
  先后培养研究生40余名,毕业26名。其中,2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人获中科院优秀博士论文、1人获中国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会2014-2019优秀论文,5人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3人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1人获得“振声特别奖”、3人获得中科院遗传发育生物学所“益海嘉里奖”。
  多名毕业生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很出色成绩,已成长为科研骨干:蒋才富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肖森林任北京农林科学院副研究员、黄先忠任安徽科技学院教授、王拴锁任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弋任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孙红荧任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李姗任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