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研究内容:
通过比较人类与猕猴等近缘物种,解析驱动人脑特异性发育的新遗传元件,对理解人类智能形成及相关疾病至关重要,但当前仍面临重大挑战。课题组之前的研究围绕特色数据产出与挖掘,算法开发、建模与解析,机制发现与验证,解决了猕猴信息资源体系存在的问题,为研究提供了特色的近缘物种数据支撑;通过“实验-计算-实验”迭代优化,准确鉴定了人类新遗传元件集合,筛选出潜在的功能性元件,并揭示了部分新元件在促进大脑增大、认知功能提升方面的新机制。目前研究方向包括(1)构建多物种、多层次脑发育图谱,定义人脑特异发育的表型集合,并开展AI驱动的数字生命建模,整合多层次表型信息,揭示新遗传元件驱动人脑特异发育的完整路径;(2)从多元件协同和新旧元件融合的角度,解析多个新元件如何协同作用,共同驱动复杂的脑发育过程;(3)研究新遗传元件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因果关系,评估其作为肿瘤特异性新抗原的转化医学价值。
个人简介:
李川昀,2009年获北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011年在北京大学建立实验室,2025年加入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获优青(2015)支持。研究运用猕猴作为人类近缘动物的特色,开展机器学习驱动的基因组学研究,在探究“人之为人”的基础等方面取得进展,发表论文60多篇,引用近万次,其中以通讯作者在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putational Science、PNAS等发表论文24篇,被Science等专文评介。担任Genome Biology编委、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灵长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教育经历:
1999-2003 北京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工程 工学学士
2007-2008 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NIH)交换学生
2004-2009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理学博士(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
工作经历:
2009.4-2010.12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博士后
2011.1-2019.3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 研究员
2019.4-2025.2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 研究员(长聘)
2025.3至今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研究员
学术兼职:
Genome Biology: 编委
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灵长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生物信息学会(筹)非编码 RNA与RNA信息学学会:常务委员
中国电子学会生命电子分会:委员
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医学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灵长类研究创新联盟:成员
西南联合研究生院:研究生导师
奖励荣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015)
贝时璋青年生物物理学家奖(2013)
培养学生及去向:
课题组已培养16位理学博士,学生曾获吴瑞奖(被誉为“亚洲华人生物学在读博士最高奖”),两位毕业生成长为教授,在南京大学、苏州大学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